日前,國家能源局印發《2022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意見提到,煤炭消費比重穩步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17.3%左右,推動能源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煤炭消費量穩步下降成為穩步推進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一環,這也是雙碳戰略實現的重中之重。用40年的時間,我國計劃將煤炭消費從四十多億噸降低到幾億噸。
數據顯示,我國煤炭消費多年處于平臺期,2013年煤炭消費實物量最高達到42.4億噸,之后幾年有所下降,2017、2018年出現反彈,2020年消費量為40.4億噸,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達到57%。
據權威人士判斷,2020-2030年,煤炭消費仍將處于峰值平臺期,到2025年全國煤炭消費量控制在42億噸左右,相較2020年增長4個百分點。消費拐點出現在2025年以后,“十五五”期間逐漸回落。
在能源需求占比層面,國家發改委能源所2020年給出的中國能源與碳排放路徑提到,到2025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將降至47%,2030年降至36%,2035年到23%,2050年為11%。
目標已經給定,中間的路該怎么走?行業專家和權威人士給出的建議是,技術是最大的推動力,在可再生能源不可替代存量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關鍵。
電力行業是煤炭消費主力,占比為53%,因此減碳主力也在于此?;谄髽I高質量發展、雙碳戰略的逐步落地,2020年前后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將日漸成熟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應用于設備改造、生產工藝等環節,提質增效,實現自身發展的轉型升級。
2020年前后,江浙地區的無錫紅豆熱電、浙江海寧大都市熱電等多家熱電企業嘗試智能化升級,先后選擇和上海全應科技合作,搭建熱電生產智能化平臺,利用全應科技自主研發的全應熱電云系統,端到端優化生產全過程。兩年左右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熱電生產所需煤炭這塊,基于生產效率的提升,同質同量產品的產出所耗煤炭量大幅降低,同時帶來碳排的相應減少。
“數字是實實在在的證據,能效提升4.5%,一年的燃煤消耗就減少了數萬噸,這些成本節省都是可計算出來的。”無錫紅豆熱電廠廠長支民在多次采訪中都提到了全應科技帶來的可衡量的價值。
在可衡量的價值之外,更多的無形價值在顯現。碳排減少帶來環保節能的社會效益,科技降碳的共識逐步達成……
在創立之初,全應科技就深刻認知了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稟賦以及國家的能源安全要求,將目光聚焦在煤炭使用量巨大的熱電行業,致力于為行業提升效率,減少碳排和清潔智能發展。
融合熱電機理和工業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全應科技熱電云實現了熱電生產過程更優調控,有效提升熱電系統生產效率。目前已為全國13省市8大行業的熱電企業提供在線智能云服務,著力提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讓科技成為行業發展最大的變量和推動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